书面弹劾流程是,御史准备弹劾的奏疏,先给御史中丞汇报,再向御史大夫汇报,再将奏疏送达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,最后才能送到皇帝的办公桌上。
也就是说,在御史的奏疏上,会有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的署名,中书省和门下省要审查备案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御史弹劾的对象是御史中丞、御史大夫,或者是中书省、门下省的大佬,岂有把奏疏给弹劾对象审查的道理?
唐朝初年,御史大夫基本是耿直的朝臣,皇帝相信御史台的职业操守,没有过多的规定。可是到了唐朝中期,御史大夫和宰相集团开始出现败类。
比如开元时期,御史大夫崔隐甫搞一言堂,限制御史的弹劾自由,如果不合他的意,就将御史贬斥到地方上,这引起了基层御史的强烈反感。
756年,唐肃宗李亨取消了御史大夫、御史中丞署名的规定。759年,李亨取消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查弹劾奏疏的规定。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,一直到肃宗时期,御史集团的战斗力才被皇权彻底释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