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日,徐树铮匆忙赶回北京,随即钻进府学胡同,当面告诉段祺瑞自己南下联络吴佩孚之事,并直陈自己是准备拉拢吴佩孚、撇开曹锟。段祺瑞对徐树铮的计划非常满意,随即直接与吴佩孚通电话以示亲近。但在翌日,粤军又攻占汀州各属,李厚基致电北京政府求援,段祺瑞急忙拟定第五期作战计划,准备继续在湖南推行招抚政策,而将主战场直接搬到西南系的后院广东去。3日,北京政府火速任命吴佩孚为孚威将军,此时曹锟虽然回到直隶,但直系的军权几乎都在吴佩孚手里,段祺瑞给吴佩孚一个将军的头衔,其实就是给了他一把“尚方宝剑”,此时吴佩孚如果抛弃曹锟自认直隶督军或司令也可以说得通。但段祺瑞的一纸任命书下去,吴佩孚却并没有像徐树铮所说的那样继续进兵,反而在15日与湘军首领谭延闿、赵恒惕等私下签订了停战协定。
(三)
吴佩孚忽然出尔反尔,让徐树铮傻了眼。其实吴佩孚之所以转变态度,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原因。外在原因是部队厌战情绪愈演愈烈,加上久战造成疲惫,短时间内无法向南方深入,吴佩孚在湖南一战中厥功至伟,督军之职却被皖系的张敬尧夺去,而此时国内反内战、反亲日的声音日益高涨,加之西南系的军政府首席总裁岑春煊力主求和,不欲再战。内在原因则是吴佩孚与徐树铮会晤一事被曹锟得知,曹锟为此怒火中烧,吴佩孚是文人出身,不欲背上“卖主”的恶名,所以主动亲近曹锟,并继续贯彻曹锟主和的思路。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,段祺瑞、徐树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,军阀割据,彼此制衡,其间形势是何等错综复杂,而徐树铮所用的伎俩,实在太过粗暴简单,曹锟纵然无实权,但经营直系多年,树大根深,吴佩孚虽然借湖南一战名扬天下,但不足以撼动曹锟在直系中的地位。吴佩孚何等机敏人物,怎么可能不审时度势?